首页 > 头条 >

天天讯息:齐白石:我的画好,石头更好

2023-04-29 15:56:07 来源:《收藏·拍卖》杂志 分享到 :

清季以降的画坛宗师里,有不少人钟情于石, 比如黄宾虹、张大千 。大大小小的石头,不仅陪伴了这些大师的生活,更化身缪斯,启发了他们的创作。

遗憾的是, 近现代画家中声名最大、影响力最广的齐白石却似乎不在其列。 一方面,我们似乎从未听说过齐白石和石头产生过什么交集。另一方面,翻阅各个版本的齐白石画集,我们也很难找到他的绘石作品。

齐白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去年秋天,一块独特的赏石作品出现在艺术品市场中,并以77.5万元成交。 此方石头摆件,源自齐白石小女儿齐良芷的旧藏,本身是由一块黄色的山形石与一块方砖粘合而成,上有“白石不易”四字铭文,并落款“甲子冬 齐璜”。

据藏家所说,此“石山摆件”为白石老人亲手将青砖粘于其下,取意“金山银砖”。齐白石著名的山水画作《借山图册》 中的山峦画法与此风格一致。

齐白石旧藏“金山银砖” 高28.5cm

款识:甲子冬 齐璜 铭文:白石不易

北京中汉2022年秋季拍卖会

齐白石旧藏“金山银砖” (局部)

相对于动辄过亿的书画价格,这块齐白石手作的摆件并没有在当季的拍卖市场激起太大浪花。但有趣的是,笔者的朋友圈对这件东西的评论却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观点。 一边认为,这是件白石老人创作的独特作品,另一边则认为,这块石头不仅丑,且俗气。

两种观点的朋友都受过良好的美学教育,而且浸淫艺术品市场许久,下这样的论断必然有各自的理由,我不想先做评价。但围绕“俗气”所引发的分歧,却是值得深入思考。

01

聊聊石头本身

在谈及更深层次的问题之前,还是要絮叨几句与器物真伪本身相关的问题。这件东西,真实性应当毋庸置疑。且不说来源清晰,有齐家嫡系后人的背书,算得上根正苗红。即使没有, 这种“石+砖+刻字”的奇特组合,恐怕也只有白石老人能鼓捣出来。

不过,在2013年这件器物第一次上拍的时候,拍行对它的介绍里把上面那块山形石标定为元代。这种断代,不知是否因为其形态有一点像《鹊华秋色图》所绘之山。但总而言之,这块石头实际与元代其实没什么关系,如此标榜属于贴金。而在2022年的介绍中,元代二字也没有被提及。

《鹊华秋色图》局部

这些年,沾到“文人”和“宫廷”概念的器物市场价格总是比较坚挺,因此大家也总愿意往上靠一靠。这块石头也不例外。拍卖行给它设定的使用场景是:此山原放置于跨车胡同老宅的窗户台上,每当白石绘山抒情时,总会不经意地望向“白石不易”金山银砖。

总之,妥妥的文人案头赏石。

此石在齐白石故居的旧照

只是,根据当时的照片,这块石头真实的位置,在任何视力正常的中国人的眼里都应该叫“窗台下”。我们不否认这块石头可能确实寄托了某种文人赏石的情怀,但更大的可能性是,这是一个类似“石敢当”的、主要用于祝祷祈愿,消灾避祸的置物。

02

俗,还是不俗?

那这块石头到底俗还是不俗?如此主观的审美判断肯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名气大如白石老人也不能摁着牛头吃草,逼着观众说好。

但是,对这块石头的评价应该与齐白石作品的整体评价保持一致。 因为这块石头虽然罕见却不另类,是非常“齐白石”的一件作品。 且不说铭文和落款,就说山的形态,这块石头和齐白石山水画中的轮廓平缓的土坡山也什么区别。说《借山图》是照着这个画的,基本是硬攀关系,但这种类型的山应该是齐白石很熟悉也很喜欢的,否则不会在作为山水的重要组成部分画了又画。

《借山图册》之春山图

至于“金山银砖”的寓意,有人认为体现一种“清贫自娱”的追求,这种解释自然也说得通。 不过,这种文辞直白寓意好的作品占了他书画的相当一部分,比如“大富贵”“吉祥”“多寿”等。如果我们像钱穆先生所说,对这个大半生都在乱世中求活路的老爷子抱有一种温情和敬意,那么这些言语说到底就是饱受战乱贫困之苦的中国人一点聊以自慰的希望。 这种希望很朴素,但也充满着人间情味,还经常伴随一点自嘲的小幽默。

《大富贵》图 捷克布拉格国立美术馆(Prague National Gallery)旧藏

所以, 这件东西就是齐白石的一件雕塑作品,一个立体的、三维的山。 你若觉得他的作品俗气,那这件东西就俗气,反之亦然。对于齐白石来说,被诟病“俗”已经快一百年了,所谓的“蔬笋气”也不过是俗气的褒义说法,也不在乎多这一件少这一件。但是,如果单独把这块石头拎出来作为俗气的典型批判一番,似乎也不太能成立。

于我个人而言,我很喜欢齐白石的作品,也很喜欢这件东西。但凡事都是过犹不及,有不少宣传赏石的文章以此为例,宣扬齐白石的赏石情怀和水平,把老爷子强行拉进同盟军的队伍中以壮声势,其实倒也大可不必。鲁迅先生有句话我非常喜欢,“譬如勇士,也战斗,也休息,也饮食,自然也性交。如果只取他末一点,画起像来,挂在妓院里,尊为性交大师,那当然也不能说是毫无根据的。然而,岂不冤哉?”

把齐白石吹捧成赏石大师,大概就有点这个意思。

03 “金山银砖”里的金山

这块石头,对所有的赏石爱好者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看到“金山银砖”价近百万,就寻摸此类山形石,并同样以“金”“银”“财”“宝”名之,那只能说人各有志,开心就好。但若还想以此为对标,售出高价,恐怕不容易如愿。毕竟,这块石头的高价逻辑和张大千所藏的黄蜡石一样,不在石而在人。

清 张大千赏玩黄蜡石供石摆件

原配红木底座

高20cm,长22cm(含座)

西泠拍卖 研朴堂藏古代供石暨文人清供雅玩专场

事实上,脱离了时代背景的“金山银砖”,即使和文化攀扯,趣味也注定高不到哪里。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戊午至今,中国已承平多年,国与民都积累了一定财富。当此之时,如果个人还只一味渴求“金山银砖”,即难逃拜金主义的窠臼,如果全民都在追求“金山银砖”,那无疑是更大的悲哀。

《借山图册》之秋山图

比起这块昂贵的石头作品本身,我想齐白石至少留给赏石爱好者两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第一,如何拓展赏石的形式审美?

我之所以很喜欢这块石头,是因为看多了病态和呆板的所谓“文人石”。与明清以来愈发玲珑纤巧的审美相对应,“金山银砖”石展现的是一种刚健自然、充满胆魄的审美。撇除“齐白石”三个字带来的名人光环,这种审美所蕴含的生命活力也胜于许多所谓的“文气”之物。简单不等于粗糙,要把简单的线条和块面组合形成强大的艺术张力,对创作者和欣赏者来说都是不容易的事情。

《借山图册》之石泉悟画

鉴于齐白石的印章篆刻被赞美传颂得实在太多,我们不妨列举另一件极端重要又鲜为人关注的齐白石石刻作品,看看他对于“石头”这种材质的理解能到达什么样的深度。

那就是他自书的墓碑。

齐白石自书墓碑 (图片转引自翰墨轩)

人生大事,莫过生死。白石老人生前为自己所做的墓碑不幸毁于动乱,只留下照片影像,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其得意高足李苦禅重塑的一块。相比之下, 白石老人的书法仿佛天然“长”在石头上的 ,李苦禅先生的书法则只是后来“刻”到石头上的。虽然几十年手摹心追,苦禅老人终究还是未能望乃师之项背。

李苦禅书齐白石墓碑

一个小字作品,一个大字作品,都是刻在石头上。个中趣味,高妙之处,你品,你细品。

第二,怎么看待包括赏石在内的古典艺术现代化的问题?

在文人赏石传统里,搭配石的“载具”无论是案头赏石所用盆、座,还是园林赏石所用台、盘,往往良材精工。这些器物,即使形式简约,工艺与材料也不简单,在哪个时代都不是一般平民所能消费得起。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投入巨大社会资源所产出的赏石艺术品,本身达到了相当水准,在艺术史上站得住也留得下。

清 槟榔石山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 玛瑙石山子 故宫博物院藏

但是,时代变了。

古代的满汉全席只由皇家独享,但巴菲特钟爱的可口可乐,普通人花一点钱就可以品尝同样的味道。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复刻满汉全席当然也很厉害,但发明可乐并将其推广到全世界恐怕更厉害。同理,审美的现代化应该是打破少数人对美的独占,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审美高级的作品,享受充满美感的生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找到一条用低成本的方式展现高级别美的路径。

《借山图册》之清江山居

用一块最普通、最易得的砖当底座,也能展现一种美,这个行为本身很符合“现代化”理念。 当然,齐白石在创作“金山银砖”的时候,应当是出于艺术家的审美自觉,而非推动艺术现代化的自觉。但是,历史从来都是阐释,相较于他是这么想的,今天的我们是这么想的更为重要。

能从里面拿出东西,再变为自己的东西,“金山银砖”才能变成一作供人取用的宝山。也正因如此,这件作品才不是只是,一个老头用一块石头粘了一片砖头,这么单薄而已。

编辑|coco 转载|栖云文化 【版权声明】本微信登载的声明原创内容均为《收藏·拍卖》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和使用。

官方视频号

带你现场看展

·

·

往期精选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