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何谓“君子”,如今我们较为认同的解释是——“君子指品德高尚之人”。
但在孔子之前,“君子”这个词实际上特指君王、贵族、士大夫等“统治阶级或血统高贵的人”。到了孔子之后,才渐渐演变成我们熟知的“高尚之人”的意思。
在“君子”一词发展演变过程中,身为教育家的孔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关资料图)
▲《孔丘像》南宋 马远 故宫博物院藏
西周时期,政府设有国学和乡学。然而,此时文化教育体系仍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到了东周,战乱频仍,礼乐崩坏,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教育制度逐渐崩解。
为培养本国人才,各诸侯纷纷设立自己的官学,并扩大招生范围。教育对象也不再局限于贵族,一些有能力的平民也被纳入其中。
同一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兴起。公元前484年,孔子结束列国游访,重返家乡,开办私学,将注意力转移到对人才的培养上。
▲图源科教纪录片《孔子》
在教育理念上,孔子非常认同扩大教育范围的做法,还认为“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培养有潜力、有价值的人上,而应推广至所有国民”,并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不分高低贵贱,对哪类人都该一视同仁。只要有心向学,人人都可以入学读书”。这个教育理念与他对君子的定义有着十分相似的精神内核。
孔子认为,人并非生来就是“君子”,一个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培养、自我完善,进而成为“君子”。他将“君子”这个一开始带有身份属性的称呼重新定义,变为崇高且纯粹的人格。鼓励人们去追求“权力之外、表面之下”的东西,倡导人们塑造自身的修养,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美德及内涵。
在人才培养上,孔子借鉴西周时期官办学校的教育方法,教授学生“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礼,可以理解为礼仪、礼节。包括品德品行的培养,文明礼貌之仪,待人接物、与人交往的方法等。
乐,在古代可囊括音律、器乐、乐舞等。音乐能唤醒人最为本真的情感,加深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陶冶情操。
射,指射箭。对标到今天,可以视为体育、游戏等竞技项目。培养的是一个人的专注力、精准力、定力、耐力以及十分珍贵的体育精神。
御,古代原指驾驭马车,此外还有管理、统御部下的意思。培养的是一个人的控制力、协调力、把控全局的能力。
书,可以理解为语言和文字表达。广义上讲,诗词、书法、绘画都可算作“书”,是一个人的审美、想象力、创造力的体现。
数,即计算,可以引申为数学、空间、天文、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培养的是一个人对逻辑关系、抽象概念的理解及演算思维能力。
“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也是孔子所倡导的君子教育的“必修课”,是一个君子要培养独立人格需要研习的基础内容。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想成为君子至少要先成为精通六种技能的“六边形战士”。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侧重培养人的不同品质,是古人自我完善,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最佳方法之一,也是古代君子教育的核心。
(来源 观复博物馆)
统筹:梁冰 编辑:许怡童